神農本草經讀(清.陳修園著):本草附錄

何首烏延胡索肉豆蔻補骨脂白豆蔻縮砂
鬱金神麴霍香前胡紅花香附
金櫻子茯神丁香蜀椒沉香烏藥
琥珀竹茹竹瀝青橘皮木瓜枇杷葉
龍眼肉山楂子小麥馬料豆綠豆扁豆
穀芽豉氣飴糖薄荷香薷白芥子
五靈脂虎骨小茴香土茯苓萆薢檳榔
牽牛子忍冬馬兜鈴鉤藤 人乳小便

 
何首烏
氣味苦、溫,無毒。
主瘰歷,消癰腫,療頭面風瘡。
治五痔,止心痛,益血氣,黑髭髮,悅顏色。久服長筋骨,益精髓,延年不老。治婦入產後,及帶下諸疾。(開寶)
 
陳修園曰:後世增入藥品,余多置而弗論,惟何首烏于久瘧、久痢多取用之。蓋瘧少陽之邪也,久而不愈,少陽之氣,慣為瘧邪所悔,俯首不敢與爭,任其出入往來,絕無忌憚,縱舊邪已退,而新邪復乘虛入之,則為瘧。縱新邪未入,而營衛不調之氣,自襲于少陽之界,亦為瘧。首烏妙在直入少陽之經,其氣甚雄,雄則足以折瘧邪之勢,其味甚濇,濇則足以堵瘧邪之路。邪若未淨者,佐以柴、橘、苓、半:邪若已淨者,佐以參、耆、朮、歸;一二劑效矣,設初瘧而即用之,則閉門逐寇,其害尤不可勝言者矣。
久痢亦用之者,以土氣久陷,當于少陽求其生發之氣也,亦以首烏之味最苦而濇,苦以堅其腎,濇以固其脫,宜溫者與薑、附同用,宜涼者與苓連同用,亦捷法也。此外如疽瘡五痔之病,則取其蔓延而通經絡。瘰歷之病,則取其入少陽之經。精滑泄瀉崩漏之病,則取其濇以固脫。
若謂首烏滋陰補腎,能烏鬚髮,益氣血,悅顏色,長筋骨,益精髓,延年,皆耳食之誤也,凡物之能滋潤者,必其脂液之多也,物之能補養者,必氣味之和也,試問:濇滯如首烏,何以能滋?苦劣如首烏,何以能補?今之醫輩竟奉為補藥上品者,蓋惑于李時珍《綱目》「不寒不燥,功居地黃之上」:之說也,余二十年來,目擊受害者比比,以醫為蒼生之司命,不敢避好辯之名也。

 
延胡索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破血,婦人月經不調,腹中結塊,崩中淋露。產後諸血症,血暈,暴血衝上,因損下血。煮酒或酒磨服。(開寶)

 
肉豆蔻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溫中,消食,止洩。治精冷,心腹脹痛,霍亂中惡,鬼氣冷疰,嘔沫冷氣,小兒乳霍。(開寶)

 
補骨脂
氣味、辛溫,無毒。
主五勞七傷,風虛冷,骨髓傷敗,腎冷精流。及婦人血氣墮胎。(開寶)
 
陳修園曰:墮胎者,言其人素有墮胎之病,以此藥治之,非謂以此藥墮之也。上文主字,直貫至此,蓋胎藉脾氣以長,藉腎氣以舉,此藥溫補脾腎,所以大有固胎之功。數百年來,誤以黃苓為安胎之品,遂疑溫藥礙胎,見《開寶》有墮胎兩字,遽以墮字不作病情解,另作藥功解,與上文不相連貫李瀕湖、汪訒菴、葉天士輩因之,貽害千古。
或問《本經》牛膝本文,亦有墮胎二字,豈非以墮字作藥功解乎?曰彼頂「逐血氣」句來,惟其善逐,所以善墮,古書錯綜變化,難與執一不通者道。

 
白豆蔻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積冷氣,止吐逆反胃,消穀下氣。(開寶)

 
縮砂
氣味辛、澀,溫,無毒。
主虛勞,冷瀉,宿食不消,赤白洩痢,腹中虛痢,下氣。(開寶)

 
鬱金
氣味苦、寒,無毒。
主血積下氣,生肌止血,破惡血,血淋,尿血,金瘡。(唐本草)
 
陳修園曰:時醫徇名有二誤:一曰生脈散,因其有生脈二字,每用之以救脈脫,入咽少頃,脈未生而人已死矣。一曰鬱金,因其命名為鬱,往往取治於氣鬱之症,數服之後,氣鬱未解而血脫立至矣。醫道不明,到處皆然,而江、浙、閩、粵,尤其甚者。

 
神麴
氣味辛、甘,溫,無毒。
主化水穀宿食,癥結積聚,健脾煖胃。(藥性)
 
陳修園曰:凡麴、蘗皆主化榖,榖積服此便消,或鼻中如聞酒香,藥性所言主治,亦不外此。癥結積聚者,水榖之積久而成也,健脾煖胃者,化水榖之效也。除化水榖之外,並無他長,今人以之常服,且云袪百病,怪甚。
攷造麴之法,六月六日,是六神聚會之日,用白麴百斤,青蒿、蒼耳、野蓼,各自然汁三升,杏仁研泥,赤小豆為末各三升,以配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元武、勾陳、螣蛇、六神,通和作餅,麻葉或楮葉包[羅音],如造醬黃法,待生黃衣,晒乾收之,陳久者良,藥用六種,以配六神,聚會之日之[羅音]發黃衣作麴,故名六神麴。今人除去「六」字,只名神麴,任意加至數十味,無非剋破之藥,大傷元氣,且有百草神麴,害人更甚。
近日通行福建神麴,其方于六神本方中,去赤小豆,惡其易蛀,加五苓散料、平胃散料、及麥芽、榖芽、使君子、榧子、大黃、黃芩、大腹皮、砂仁、白蔻、丁香、木香、藿香、香附、良薑、芍藥、防風、秦艽、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蘇葉、荊芥、防風、黨參、茯苓、萊菔子、苡米、木通、茶葉、乾薑、乾葛、枳殼、山查、檳榔、青皮、木瓜、薄荷、蟬蛻、桃仁、紅花、三稜、莪朮、鬱金、菖蒲、柴蝴、菊花等,為末,製為方塊,以草[羅音]發黃衣晒乾,此方雜亂無序,誤人匪淺,而竟盛行一時者,皆誤信招牌上誇張等語而慣以肥甘自奉之輩,單服此剋化之品,未嘗不通快一時;而損傷元氣,人自不覺,若以入方,則古人之方,立法不茍,豈堪此雜亂之藥,礙此礙彼乎?且以藥末合五榖,[羅音]造發黃而為麴,只取其速于釀化,除消導之外,並無他長,何以統治百病?且表散之品,因[羅音]發而失其辛香之氣,攻堅之品,以[羅音]發而失其雄人之權,補養之藥,每味中和,以[羅音]發而袞為臭腐穢濁之物,傷脾妨胃,更不待言,明者自知。
余臨症二十年,而泉州一帶,先救誤服神麴之害者,十居其七,如感冒病,宜審經以發散,若服神麴,則裏氣以攻伐而虛,表邪隨虛而入裏矣。傷食新病,宜助胃以剋化,傷食頗久,宜承氣以攻下,若服神麴,則釀成甜酸穢腐之味,滯于中焦,漫無出路,則為惡心脹痛矣。吐瀉是陰陽不交,泄瀉是水穀不分,赤白痢是濕熱下注,噎膈是賁門乾槁,翻胃是命門火衰,痰飲是水氣泛溢,與神麴更無干涉,若誤服之,輕則致重,重則致死,可不慎哉。(惟「范志」字號藥品,精製法妙,余與吳先生名係光同年,因知其詳。可恨市中多假其字號,宜細辯之。)

 
霍香
氣味辛、甘,溫,無毒。
主風水毒腫,去惡氣,止霍亂,心腹痛。(別錄)

 
前胡
氣味苦、寒,無毒。
主痰滿,胸脅中痞,心腹結氣,風頭痛,去痰下氣。治傷寒寒熱,推陳致新,明目益精。

 
紅花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產後血暈,口噤,腹內惡血不盡,絞痛,胎死腹中,並酒煮服。亦主蠱毒。(開寶)

 
香附
氣味甘、微寒,無毒。
除胸中熱,充皮毛。久服令人益氣,長鬚眉。(別錄)

 
金櫻子
氣味酸、澀,無毒。
主脾洩下痢,止小便利,澀精氣。久服令人耐寒輕身。

 
茯神
氣味平、甘,無毒。
主辟不祥,無風眩風虛,五勞口乾。止驚悸,多恚怒,善忘。開心益智,安魂魄,養精神。(別錄)
 
張隱菴曰:離松根而生者為茯苓,抱松根而生者為茯神,總以茯苓為勝。茯苓皮,茯神木,後人收用,各有主治,然皆糟粕之藥,並無精華之氣,不足重也。

 
丁香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溫脾胃,止霍亂,壅脹,風毒,諸種齒疳匿。能發諸香。(開寶)

 
蜀椒
氣味辛、溫,有毒。
主邪氣,欬逆溫中、逐骨節皮膚死肌,寒濕痹痛,下氣,久服頭不白,輕身增年。(去閉口去目。椒目,同巴豆、菖蒲、松脂、黃蠟為挺,納耳中,治聾。)

 
沉香
氣味辛、微溫,無毒。
療風水毒腫,去惡風。(別錄)

 
烏藥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中惡,心腹痛,蠱毒,疰忤鬼氣。宿食不消,天行疫瘴。膀胱腎間冷氣,攻衝背膂。婦人血氣。小兒腹中諸蠱。(拾遺)

 
琥珀
氣味甘、平,無毒。
主安五臟,定魂魄,殺精魅邪氣,消瘀血,通五淋。(別錄)

 
竹茹
氣味甘、微寒,無毒。
主嘔噎,溫氣寒熱,吐血崩中。(別錄)
 
張隱菴曰:此以竹之脈絡,而通人之脈絡也。人身脈絡不和,則吐逆而為熱矣。脈絡不和,則或寒或熱矣。充膚熱肉澹滲皮毛之血,不循行于脈絡,則上吐血而下崩中矣。竹茹通脈絡,皆能治之。

 
竹瀝
氣味甘、大寒,無毒。
療暴中風,風痹,胸中大熱。止煩悶,消渴,勞復。(別錄)

 
青橘皮
氣味苦、辛、溫,無毒。
主氣滯,下食,破積結及膈氣。(圖經)

 
木瓜
氣味酸、溫,無毒。
主濕痹,腳氣,霍亂大吐下,轉筋不止。(別錄)

 
枇杷葉
氣味苦、平,無毒。
主卒噎不止,下氣。(刷去毛)(別錄)。

 
龍眼肉
氣味甘、平,無毒。
主五臟邪氣,安志,厭食。除蠱毒,去三蟲。久服強魂聰明,輕身不老,通神明。(別錄)

 
山楂子
氣味酸、冷,無毒。
煮汁服,止水痢。沐頭洗身,治瘡癢。

 
小麥
氣味甘、寒,無毒。
主除客熱,止煩渴咽燥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唾血,令女人易孕。(別錄)

 
馬料豆
氣味甘、平,無毒。
生研塗癰腫。煮汁殺鬼毒,止痛。久服能身重。

 
綠豆
氣味甘、寒,無毒。
主丹毒,煩熱,風疹,藥石發動熱氣,奔豚,生研絞汁服,亦煮食。消腫下氣,壓熱,解砒石毒。用之勿去皮,令人小壅。(開寶)

 
扁豆
氣味甘、微溫,無毒。
主和中下氣。(別錄)

 
穀芽(附麥芽、黍芽、豆、黃巷)
氣味苦、溫,無毒。
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(別錄)
 
陳修園曰:凡物逢春,萌芽而漸生長,今取乾榖透發其芽,更能達木氣以制化脾土,故能消導米穀積滯。推之麥芽、黍芽、大豆、黃卷,性皆相近,而麥春長夏成,尤得木火之氣,凡怫鬱致成膨膈等症,用之最妙,人但知其消榖,不知其疏肝,是猶稱驥以力也。

 
豉氣
味苦、寒,無毒。
主傷寒頭痛,寒熱瘴氣,惡毒,煩躁滿悶,虛勞喘吸,兩腳疼冷。(別錄)

 
飴糖
氣味甘、大溫,無毒。
主補虛乏,止渴,去血。(別錄)

 
薄荷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賊氣,傷寒發汗,惡氣,心腹脹滿,霍亂,宿食不消,下氣,煮汁服,亦堪生食。

 
香薷
氣味辛微溫,無毒。
主霍亂,腹痛吐下,散水腫。(別錄)

 
白芥子
氣味、辛溫,無毒。
發汗,主胸膈痰冷,上氣,面目黃赤。醋研,敷射工毒。(別錄)

 
五靈脂
氣味甘、溫,無毒。
主療心腹冷氣,小兒五疳辟疫,治腸風,通利血脈,女子月閉。(酒研)

 
虎骨
氣味辛、微熱,無毒。
主邪惡氣,殺鬼疰毒,止驚悸,治惡瘡鼠廔,頭骨尤良。(別錄)

 
小茴香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
主小兒氣脹,霍亂嘔逆,腹冷,不下食,兩脅痞滿。(拾遺)

 
土茯苓
氣味甘、淡、平,無毒。
主治食之當穀不飢,調中止洩,健行不睡。(藏器)治拘攣骨痛,惡瘡癰腫,解汞銀朱毒。(時珍)

 
萆薢
氣味苦、平,無毒。
主腰脊痛強,骨節風寒濕周痹,惡瘡不瘳,熱氣。(本經)傷中恚怒.陰痿失溺,老人五緩,關節老血。(別錄)

 
檳榔
氣味苦、辛、澀,溫,無毒。
主消穀,逐水除痰癖,殺三蟲伏尸,療寸白。(別錄)

 
牽牛子
氣味苦、寒,有毒。
主下氣,療腳滿水脹,除風毒,利小便。(別錄)
 
陳修園曰:大毒大破之藥,不堪以療內病,惟楊梅瘡,或毒發周身,或結于一處,甚則陰器剝,鼻柱壞,囟潰不合,其病多從陰器而入,亦必使之從陰器而出也。法用牽牛,研取頭末,以土茯苓自然汁泛丸,又以燒昆散為衣,每服一錢,生槐蕊四錢,以土茯苓湯送下,一日三服,服半月效。

 
忍冬
氣味甘、溫,無毒。
主寒熱身腫。久服輕身,長年益壽。(別錄)
 
陳修園曰:氣溫得春氣而入肝,味甘得土味而入胃,何以知入胃不入脾?以此物質輕味薄,偏走陽分,胃為陽土也。其主寒熱者,忍冬延蔓善走,花開黃白二色,黃入榮分,白入衛分,榮衛調而寒熱之病愈矣。其主身腫者,以風木之氣,傷于中土,內則病脹,外則病腫,昔人統名為蠱,取卦象山風之義,忍冬甘入胃,胃為艮土,溫入肝,肝為風木,內能使土水合德,外能使榮衛和諧,所以善治也。久服長年益壽者,誇其安內調外之功也。至于瘡毒腫毒等症,時醫重其功,而《別錄》反未言及者,以外科諸效,特疏風袪濕調和榮衛之餘事耳。

 
馬兜鈴
氣味苦、寒,無毒。
主肺熱咳嗽,痰結喘促,血痔廔瘡。(開寶)
 
陳修園曰:氣寒,得水氣入腎。味苦,得火味人心。雖云無毒,而偏寒之性,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。《內經》「肺喜溫而惡寒。若《開寶》所云肺熱咳嗽,為絕少之症,且所主咳嗽痰結喘促症,與血痔廔瘡外症,同一施治,其為涼瀉攻堅之性無疑。今人惑于錢乙補肺阿膠散一方,取用以治虛嗽,百服百死。

 
鉤藤
氣味甘、微寒,無毒。
主小兒寒熱,十二驚癇。(別錄)

 
人乳
氣味甘、鹹,平,無毒。
主補五臟,令人肥白悅澤。(別錄)

 
小便
氣味鹹、寒,無毒。
主療寒熱,頭痛,溫氣。童男者尤良。(別錄)
 
按:虻蟲、水蛭、及芫花、大戟、甘遂等不常用之藥,集隘不能具載,柯韻伯抵當湯,十棗湯,方論極妙,宜熟讀。

Readers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