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農本草經讀(清.陳修園著):凡例

  1. 明藥性者,始自神農,而伊尹配合,而為湯液。仲景傷寒金匱之方,即其遺書也,闡陰陽之秘,洩天地之藏,所以效如桴鼓。
    今人不敢用者,緣唐宋以後,諸家之臆說盛行,全違聖訓,查對與經方所用之藥不合,始疑之,終且毀之也。
     

  2. 神農本草,藥止三百六十品,字字精確,遵法用之,其效如神,自陶宏景以後,藥味日多,而聖經日晦矣。
    張潔古、李東垣輩,分經專派,徐之才相須、相使、相惡、相反等法,皆小家伎倆,不足言也。
    是刻只錄一百餘種,其餘不常用,與不可得之品闕之。
    其注解俱遵原文,逐字疏發,經中不遺一字,經外不溢一辭。
     

  3. 是刻只錄時用之藥,其品第及字樣,不盡遵舊本。
    攷陶隱居本草,有朱書、墨書之別,朱書為『神農本經』,墨書為『名醫別錄』。開寶間重定印本,易朱書為白字,玆因其近古而遵之。
    是刻遵古,分上中下三品、別錄等本,採附于後。
     

  4. 藥性始于神農,用藥者不讀『本草經』,如士子進場作制藝,不知題目出于四子書也。
    渠輩亦云:藥性大抵係珍珠囊藥性賦,本草備要,及李時珍本草綱目之類,雜收眾說,經旨反為其所掩,尚可云本草耶?
     

  5. 近傳『本草崇原』,越之張隱菴著也,『本草經解』,吳之葉天土著也,二書超諸群書之上。
    然隱菴專言運氣,其立論多失于蹈虛。
    天土囿于時好,其立論多失于膚淺。
    而隱菴間有精實處,天士間有超脫處,則修園謝不敏矣,故玆刻多附二家之註。
     

  6. 上古以司歲備物,謂得天地之專精,如君相二火司歲,則收取薑、桂、附子之熱類。
    如太陽寒水司歲,則收取黃苓、大黃之寒類。
    如太陰士氣司歲,則收取耆、參、朮、苓、山藥、黃精之土類。
    如厥陰風木司歲,則收取羌活、防風、天麻、鉤藤之風類。
    如陽明燦金司歲,則收取蒼朮、桑皮、半夏之燥類。
    蓋得主歲之氣以助之,則物之功力倍厚。
    中古之世,不能司歲備物,故用炮製以代天地之氣。
    如製附子曰炮,助其熱也;
    製蒼朮曰炒,助其燥也;
    製黃連以水浸,助其寒也。
    今人識見不及,每用相反之藥而反制之,何異束縛手足而使之戰鬥哉?
    侶山堂之說最精,故節錄之。
    按,製藥始于雷公,炮製荒謬,難以悉舉。
    要知此人名敘,宋時人,非黃帝時之雷公也。
     

  7. 熟地黃、枸杷,取其液也,巿醫炒鬆則上浮,燒灰則枯燥矣。
    附子.乾薑,取其烈也,巿醫泡淡則力薄,炮黑則氣浮矣。
    以及竹瀝.鹽鹹.枳實之類,皆庸醫兩可之見,不足貴也。
    至于棗仁生則令人不眠,熟則令人熟睡。
    黃耆生用則托裏發汗,炒熟則補中止汗。
    麥門冬,不去心,令人煩躁。
    桑白皮不炒,大潟肺氣之類。
    數百年相沿之陋,不得不急正之。
     

  8. 本經每藥主治,不過三四證及六七證而止,古聖人洞悉所以然之妙,而得其專長,非若後世諸書之泛泛也。
    最陋是李時珍綱目,泛引描說而無當,李士材、汪認菴,每味必摘其所短,俱是臆說,反啟時輩聚訟紛紛,修園為活人計,不得不痛斥之。
     

  9. 神農嘗草而作本草經,實無可考,其為開天明道之聖人所傳,張仲景.華元化,起而述之,陶隱居之說不誣也。
    漢時去古未遠,二公為醫中之傑,遵所聞而記之,謂非神農所著可也,謂為神農所著亦可也。
     

  10. 每藥注解,必透發出所以然之妙,求與『內經』、『難經』、『仲聖』等書,字字吻合而後快。
    古云:群言殽亂衷于聖,願同志者,取法乎上。

Readers comment